中俄 “不结盟” 的底层逻辑: 不是不想, 是真没必要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09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92

美国的压力摆在那儿,不少人都在问:中国和俄罗斯为啥不结盟,联手反击呢?

今天,咱们就从历史经验、国际政治、国家利益、地缘现实、自身实力五个维度,把这事说透。保证你听完,能彻底看懂中俄关系的本质。

第一个维度:历史经验里的教训

有人说,现在中美俄三足鼎立,中俄 “唇亡齿寒”,美国又虎视眈眈,结盟明明是最好的选择,为啥不做?

那不妨回头看看 —— 近百年来,咱们和俄罗斯(包括历史上的沙俄、苏联)至少三次尝试结盟,而且每次都是我们主动靠近,可结果呢?三次都闹得不欢而散,甚至给我们留下了深重教训。

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,清政府败给日本,为了抗日,和沙俄签了《中俄密约》。结果呢?沙俄打着修铁路的幌子,趁机侵占东北土地,所谓 “结盟” 成了列强侵华的工具。

第二次是 1945 年,日本投降前夕,民国政府和苏联签了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。可日本刚走,苏联就驻军东北,控制大连港口,还逼着我们承认外蒙古独立,留下了领土分裂的伤痛。

第三次是 1950 年,新中国刚成立,和苏联结盟。初期苏联确实给了钱和技术,但赫鲁晓夫上台后,提出要在中国建长波电台、搞 “联合舰队”(本质是想驻军),我们拒绝后,苏联撤专家、撕合同,156 项援建工程烂尾,还在边境制造冲突,最后反目成仇。

中国人常说 “事不过三”。三次结盟,三次受损,这说明:对中俄来说,“结盟” 这条路,历史已经证明走不通。

第二个维度:国际政治里的 “初心”

有人觉得,结盟就是 “抱团反美”,可国际政治不是 “非黑即白”。

咱们得想清楚:中国的外交底色是什么?是反霸、反殖民,是 “世界人民大团结”—— 天安门城楼上的标语,至今都在提醒我们这一点。美国到处搞军事同盟、拉阵营对立,恰恰是我们反对的霸权行径。如果为了反美就跟着搞结盟,不就成了 “屠龙者变恶龙”?

更现实的是,结盟意味着 “选边站”。比如俄乌冲突,要是中俄结盟,我们就得直接卷入欧洲事务,和欧盟的关系怎么缓和?再比如中东,沙特和伊朗是老冤家,要是我们和其中一方结盟,和另一方的合作就会被捆死。不结盟,才能保持外交灵活性,在复杂的国际格局里走得更稳。

第三个维度:国家利益里的 “清醒”

国与国的关系,说到底是利益交换,不是 “拜把子”。

打个比方:你有个哥们,平时关系再好,要是签了 “打架必帮” 的协议,某天他主动挑衅别人,你也得跟着扛,最后一起栽跟头 —— 这不是义气,是被 “盟友义务” 绑架。

对中国来说,要是和俄罗斯结盟,麻烦就来了:俄罗斯在乌东的行动,我们得 “被迫支持”,可这会让我们在台湾问题上陷入舆论被动 ——“你支持别人领土变更,凭什么反对别人干涉你的统一?”

更关键的是,结盟难免有 “谁是大哥、谁是小弟” 的问题。历史上,不平等的同盟关系,最后都会破裂。中国要的是平等合作,不是 “依附” 或 “被依附”,这才是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。

第四个维度:地缘现实里的 “重心差”

中俄的利益重心,其实不在一个方向上:中国的核心利益在东亚、东南亚(比如南海、台海),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在东欧(比如俄乌冲突、与北约的博弈)。

这意味着什么?俄罗斯在欧洲的动作,我们可能觉得 “和我关系不大”;我们在南海的布局,俄罗斯也未必能深度参与。这种地缘重心的差异,让两国很难形成 “必须结盟才能共赢” 的需求。

更重要的是,从全球格局看,欧亚大陆如果出现一个 “横跨欧亚的结盟超级大国”,会打破现有平衡,引发全世界警惕,反而可能让中俄陷入更复杂的国际包围。所以,保持 “不结盟”,其实是在把握一种 “恰到好处” 的平衡。

第五个维度:自身实力里的 “底气”

有人说,结盟能 “互相借力”,可现在的中俄,真的需要靠 “结盟” 才能合作吗?

俄罗斯的石油、天然气,不结盟照样能买,而且是市场化交易,不欠人情;

尖端科技领域,2025 年的中国,在多数领域已经不需要依赖俄罗斯;

军事实力上,中国海军一年下水的舰艇吨位相当于一个英国海军,经济总量更是俄罗斯的数倍(差不多是一个省 vs 一个国家的差距);

核威慑方面,中国自己的核力量已经足够自保,不需要依附别人。

说白了,现在的中国,有足够的实力独立应对国际挑战;俄罗斯同样有自己的底气。这种 “对等实力”,让 “结盟” 变得没必要 —— 合作可以共赢,结盟反而可能绑住彼此。

最后:中俄关系的真相

其实,国与国的关系和人与人一样:走得太近,容易互相绑架;保持距离,反而能长久。

前几天王外长访问俄罗斯时,说得很清楚:

中俄世代友好,永不为敌;

中俄平等相待,合作共赢;

中俄不结盟、不对抗、不针对第三方。

这就是中俄关系的本质:不是 “盟友”,但胜似 “伙伴”;没有盟约绑架,却能在经济、能源、外交上互相支持。这种 “非结盟合作”,才是最适合中俄,也最能惠及两国的相处之道。